
大便小便有血的嚴重性與普遍性
大便或小便中出現血跡,往往是身體發出的警訊,不可輕忽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每年約有5%的成年人會經歷大便或小便帶血的情況,其中約有1%與嚴重的疾病如大腸癌或膀胱癌相關。這種症狀可能源自多種原因,從輕微的痔瘡到嚴重的癌症都有可能,因此及時就醫並進行詳細檢查至關重要。
大便有血(血便)
原因分析
血便的原因多樣,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病因:
- 痔瘡:痔瘡是肛門周圍靜脈曲張所致,常見症狀為排便時出現鮮紅色血液,通常伴隨疼痛或瘙癢。診斷主要透過肛門指檢或肛門鏡檢查,治療方法包括局部藥物、硬化劑注射或手術切除。
- 肛裂:肛裂是肛門黏膜的裂傷,多因便秘或排便過度用力引起。症狀包括排便時的劇烈疼痛和鮮紅色血液。治療以軟化糞便和局部消炎藥為主,嚴重者需手術修復。
- 大腸憩室出血:憩室是大腸壁的薄弱處形成的囊袋,若破裂會導致大量出血。診斷需透過大腸鏡或CT掃描,治療包括止血藥物或手術。
- 大腸瘜肉:瘜肉是大腸黏膜的良性腫瘤,但可能惡化為癌症。症狀包括間歇性血便,診斷靠大腸鏡檢查,治療以切除為主。
- 大腸癌:早期症狀包括血便、排便習慣改變等。診斷需結合大腸鏡和病理檢查,治療包括手術、化療和放療。
顏色與出血位置的關係
血便的顏色可幫助判斷出血位置: 大便末端有血
- 鮮紅色血便:通常來自下消化道(如直腸或肛門)。
- 暗紅色或黑色血便(瀝青便):多為上消化道(如胃或十二指腸)出血,血液經過消化後顏色變深。
何時應該就醫?
若出現以下情況,應立即就醫: 大便血塊
- 血便持續超過兩天
- 伴隨腹痛、體重減輕或發燒
- 有家族大腸癌病史
小便有血(血尿)
原因分析
血尿的常見原因包括:
- 泌尿道感染:常見於女性,症狀包括排尿疼痛、頻尿和血尿。診斷靠尿液檢查,治療以抗生素為主。
- 腎結石或膀胱結石:結石摩擦尿道會導致血尿,伴隨劇烈腰痛。診斷需超音波或X光,治療包括藥物排石或手術。
- 腎臟疾病:如腎絲球腎炎,可能導致顯微鏡下血尿。診斷需血液和尿液檢查,治療以控制病因為主。
- 膀胱癌或腎臟癌:早期症狀為無痛性血尿。診斷需膀胱鏡或影像學檢查,治療包括手術和化療。
血尿的種類
血尿分為兩種:
- 肉眼可見的血尿:尿液呈紅色或褐色。
- 顯微鏡下的血尿:僅在尿液檢查中發現紅血球。
何時應該就醫?
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:
- 無痛性血尿
- 血尿伴隨腰痛或發燒
- 血尿反覆發作
診斷方法
醫生會根據症狀選擇適當的檢查:
- 病史詢問與身體檢查:了解症狀和病史。
- 血液檢查:評估貧血或感染。
- 尿液檢查:檢測血尿或感染。
- 糞便潛血檢查:檢測隱性血便。
- 內視鏡檢查:如大腸鏡或膀胱鏡,直接觀察病變。
- 影像學檢查:如超音波或CT掃描,評估器官結構。
治療方法
治療取決於病因: 大便小便有血
- 針對病因治療:如抗生素治療感染。
- 藥物治療:如止血藥或消炎藥。
- 手術治療:如切除瘜肉或腫瘤。
- 其他輔助治療:如化療或放療。
預防方法
以下方法可降低風險:
- 健康飲食:多攝取纖維,減少紅肉。
- 多喝水:每日至少2000毫升。
- 定期健康檢查:尤其是有家族病史者。
早期發現、及時治療是關鍵
大便或小便帶血可能是輕微問題,也可能是嚴重疾病的徵兆。早期診斷和治療能大幅提高治癒率,因此切勿拖延就醫。若有相關症狀,應盡快諮詢醫生,進行詳細檢查。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