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是分泌性中耳炎?
分泌性中耳炎(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, OME)是一種常見的中耳疾病,主要特徵是中耳腔內積聚非化膿性液體,但無明顯急性感染症狀。這種液體可能是漿液性、黏液性或兩者混合,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礙引起。與急性中耳炎不同,分泌性中耳炎通常不伴隨劇烈耳痛或發燒,因此容易被忽略,尤其是兒童患者。
分泌性中耳炎與其他中耳炎的區別在於其病理機制和臨床表現。急性中耳炎(AOM)通常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,伴隨耳痛、發燒等急性症狀;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則以耳漏和鼓膜穿孔為主要特徵。分泌性中耳炎則以聽力下降和耳悶脹感為主,且鼓膜完整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約80%的兒童在學齡前曾患過分泌性中耳炎,其中30%的病例可能持續超過3個月。
分泌性中耳炎的成因
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成因是咽鼓管功能障礙。咽鼓管連接中耳與鼻咽部,負責調節中耳壓力並引流分泌物。當咽鼓管阻塞或功能異常時,中耳腔內的負壓會導致液體積聚。常見的阻塞原因包括:
- 上呼吸道感染:感冒或鼻竇炎可能導致咽鼓管黏膜腫脹。
- 過敏因素: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咽部黏膜容易水腫,影響咽鼓管通氣。
- 腺樣體肥大:兒童的腺樣體若過度增生,可能直接壓迫咽鼓管開口。
- 其他潛在原因:包括鼻咽癌、氣壓傷(如飛行或潛水),以及免疫缺陷等。
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數據,約40%的分泌性中耳炎病例與過敏性鼻炎相關,而兒童患者中腺樣體肥大的比例更高達60%。
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狀
分泌性中耳炎的症狀通常較為隱匿,成人患者可能僅感到輕微不適,但兒童則可能因表達能力有限而延誤就診。常見症狀包括:
- 聽力下降:由於液體阻礙聲音傳導,患者可能感覺聽力模糊或需要調高音量。
- 耳悶脹感:耳朵像被塞住,尤其在吞嚥或打哈欠時更明顯。
- 耳鳴:部分患者會聽到嗡嗡聲或流水聲。
- 平衡問題:中耳壓力異常可能影響前庭功能,導致頭暈。
兒童的特殊症狀需特別注意,例如:
- 對呼喚反應遲鈍
- 語言發展遲緩
- 頻繁拉扯耳朵
- 在學校表現退步
分泌性中耳炎的診斷
診斷分泌性中耳炎需結合多種檢查方法:
病史詢問
醫生會詳細詢問症狀持續時間、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或過敏史,以及聽力變化的具體表現。
耳鏡檢查
透過耳鏡可觀察鼓膜是否內陷、呈現琥珀色或氣液平面,這些都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特徵。 分泌性中耳炎 症状
聽力檢查
純音測聽或聲導抗測試可量化聽力損失程度。兒童若配合度低,可能需進行行為聽力評估。
鼓室圖檢查
鼓室圖能客觀反映中耳壓力狀態,B型或C型曲線提示中耳積液或負壓。 感覺 食物 卡 在 食道
其他輔助檢查
必要時會安排鼻咽內視鏡或影像學檢查,以排除腫瘤或結構異常。
分泌性中耳炎的預防
預防分泌性中耳炎需從多面向著手:
- 預防上呼吸道感染:勤洗手、接種流感疫苗,避免接觸病患。
- 控制過敏:使用抗組織胺或鼻用類固醇,減少過敏性鼻炎發作。
- 避免接觸二手煙:煙霧會刺激呼吸道黏膜,增加咽鼓管阻塞風險。
-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:定期清潔鼻腔,適當運動以增強免疫力。
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,母乳餵養至少6個月可降低嬰兒患病率,因母乳中的抗體有助預防感染。此外,幼兒應避免躺著喝奶,以免液體逆流至咽鼓管。



.pn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m_mfit,w_351,h_171/format,webp)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