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nner

肝臟超聲波檢查常見問題解答:一次看懂檢查報告

照超聲波 肝,肝 超聲波,肝超聲波檢查香港

超聲波能否診斷所有肝臟疾病?

肝臟超聲波檢查(照超聲波 肝)是一種常見的無創影像學檢查方法,廣泛應用於肝臟疾病的初步篩查和診斷。其最大優勢在於無需開刀、檢查過程快速(通常15-30分鐘),且費用相對經濟。根據香港醫管局數據,肝超聲波檢查香港公立醫院收費約為500-800港元,遠低於CT或MRI等高端影像檢查。

然而,超聲波技術也存在明顯局限性:對於小於1cm的病灶敏感度僅約60%,且肝臟左葉常受胃部氣體干擾導致成像模糊。臨床上常見以下情況需配合其他檢查:

  • 早期肝硬化(需結合FibroScan彈性檢測)
  • 微小肝癌病灶(需增強CT/MRI確認)
  • 瀰漫性肝病變(需肝穿刺活檢)
香港肝臟基金會建議,高危人群(如B型肝炎帶原者)應每年進行肝超聲波檢查配合甲胎蛋白檢測,以實現早篩早治。

脂肪肝在超聲波下的表現

脂肪肝在香港成年人中患病率高達27%(2018年衛生署調查),超聲波是其首選診斷工具。不同嚴重程度的影像特徵如下表所示: 肝 超聲波

分級 超聲波特徵 肝臟回聲對比
輕度 肝實質回聲輕微增強,膈肌顯示清晰 略高於腎皮質
中度 回聲明顯增強,血管壁模糊 明顯高於腎皮質
重度 回聲顯著增強伴深部衰減,膈肌不可見 遠高於腎皮質

改善脂肪肝需多管齊下:

  • 飲食控制:減少精製糖和飽和脂肪攝入,香港營養學會推薦每日添加糖不超過25克
  • 運動處方: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,如快走、游泳
  • 體重管理:減重5-10%可使脂肪肝逆轉率達60%以上
值得注意的是,約20%非酒精性脂肪肝會進展為脂肪性肝炎,定期肝超聲波檢查香港醫療機構可監測病情變化。

肝硬化在超聲波下的表現

肝硬化是香港十大癌症殺手之一,超聲波可觀察到以下典型特徵:

形態學改變

早期表現為肝右葉萎縮(<13cm)伴左葉代償性增大,晚期出現"小肝征"。肝臟邊緣由銳利變鈍,表面呈波浪狀不規則,實質回聲粗糙不均。

門脈高壓徵象

門靜脈主幹直徑>13mm、脾靜脈>10mm,脾臟厚度>4cm。約40%患者可觀察到臍靜脈重新開放或胃底靜脈曲張。香港大學肝臟研究中心指出,這些徵象出現時,患者5年存活率將降至50%以下。

對於B型肝炎相關肝硬化,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建議每3-6個月進行照超聲波 肝聯合甲胎蛋白檢測,以早期發現肝癌病變。

肝腫瘤在超聲波下的表現

超聲波對肝腫瘤的檢出率可達70-90%,良惡性腫瘤的初步鑑別要點包括:

  • 良性腫瘤(如血管瘤):邊界清晰、回聲均勻、無血流信號或周邊少量血流
  • 惡性腫瘤(如肝癌):邊界模糊、回聲混雜、中央血流豐富、可能伴癌栓形成

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顯示,2020年新發肝癌病例中,約65%通過肝超聲波檢查初步發現。但需注意:

  • 小肝癌(<2cm)超聲波檢出率僅50-60%
  • 等回聲型肝癌易被漏診
  • 確診需結合增強CT/MRI或活組織檢查
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建議,發現可疑病灶時應採用LI-RADS分類系統進行風險分層。

超聲波檢查的風險與副作用

作為最安全的影像檢查之一,肝超聲波檢查香港標準操作規範明確指出:

  • 零輻射:採用2-5MHz聲波,對孕婦、兒童均安全
  • 無創傷
  • 極少過敏反應:耦合劑過敏發生率<0.02%

可能出現的輕微不適包括:

  • 探頭按壓引起的右上腹脹痛(尤其肝炎患者)
  • 長時間側臥位帶來的不適
  • 耦合劑的冰涼感
香港放射科醫學院強調,檢查前8小時禁食可減少腸氣干擾,提高照超聲波 肝的圖像質量。若檢查後出現持續腹痛或發熱,應及時就醫排除罕見併發症(如肝被膜下血腫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