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什麼是心臟CT鈣化評分?
心臟CT鈣化評分(Coronary Artery Calcium Score, CAC)是一項透過非侵入性的ct電腦掃描技術,專門用於量化冠狀動脈中鈣化斑塊的檢測方法。這項檢查的核心原理在於利用X射線的穿透性與電腦斷層成像的高解析度,精準捕捉心臟血管壁上的鈣化沉積物。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會逐漸鈣化,這些鈣化區域在CT影像中會呈現高密度顯影(通常超過130 Hounsfield單位),系統透過專用軟體自動計算這些區域的總面積與密度,最終得出一個客觀的數值評分。其目的並非直接診斷血管阻塞程度,而是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的「負荷量」與發展階段,為臨床醫師提供亞臨床疾病的客觀證據。
在實際執行ct檢查時,受檢者只需平躺於掃描床上,儀器會以極快的速度(通常一次屏氣10-15秒內)完成心臟區域的薄層掃描。現代256切或更高階的ct心臟掃描儀器搭配心電圖同步技術,能精準捕捉心臟跳動中的相對靜止期,大幅減少運動偽影的干擾。整個過程無需注射顯影劑,屬於非對比增強掃描,因此較傳統冠狀動脈CT血管攝影更為簡便且風險較低。掃描完成後,放射科醫師會使用國際通用的Agatston評分法進行分析,該方法綜合了鈣化區域的像素面積與最大密度值,最終得出的分數直接反映了冠狀動脈的鈣化總負荷。
為什麼心臟CT鈣化評分很重要?
心臟CT鈣化評分在現代預防醫學中扮演著關鍵角色,其核心價值在於能「早於症狀出現前」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潛在風險。動脈粥樣硬化是一個長達數十年、沉默進展的過程,當患者出現胸痛、呼吸困難等症狀時,血管可能已嚴重狹窄。而鈣化評分能直接檢測血管壁的結構性變化,甚至早於血流動力學改變。根據香港衞生署2022年發表的《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》,在無症狀的中風險族群(如45-65歲男性)中,約30%其實已存在明顯的冠狀動脈鈣化(CAC>100),這群人未來10年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較評分為零者高出5-7倍。此技術因此成為打破「突然發病」迷思的重要工具。
更重要的是,鈣化評分能大幅提升風險預測的精準度。傳統風險評估工具(如Framingham風險評分或ASCVD計算器)主要依賴年齡、血壓、膽固醇等臨床指標,但這些指標在部分族群(如年輕吸菸者或老年低血脂者)中可能出現誤判。研究顯示,加入CAC評分後,約40-50%的中風險患者可被重新分類至高風險或低風險組別,從而改變治療策略。例如評分超過400的患者,即便血脂僅輕度升高,其未來心血管事件概率已等同於糖尿病患,需積極進行藥物干預(如使用他汀類藥物)。同時,評分結果能提供強大的行為改變動力——臨床觀察發現,當患者親眼見到自己的「血管年齡」遠大於實際年齡時,對戒菸、運動、飲食控制的遵從度可提升達60%以上。
哪些人應該考慮進行心臟CT鈣化評分?
並非所有人群都需常規進行此項檢查,但以下特定高風險族群強烈建議與醫師討論評估必要性:
- 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:直系親屬(父母或兄弟姐妹)若在55歲(男性)或65歲(女性)前發生心肌梗塞或猝死,其自身風險顯著升高。香港心臟專科學院指出,這類族群約有35%機率存在中高度鈣化(CAC>100)。
- 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患者:這些慢性病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。香港糖尿病協會數據顯示,45歲以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中,逾50%存在冠狀動脈鈣化,且其鈣化進展速度為非糖尿病者的2-3倍。
- 吸菸者:菸草中的尼古丁與一氧化碳會直接損傷血管內皮,促進斑塊形成。每日吸菸超過10支且煙齡超過5年者,其鈣化評分零分的機率僅為非吸菸者的三分之一。
- 超重或肥胖者:BMI超過25且伴有腰圍超標(男性>90cm,女性>80cm)者,內臟脂肪會分泌發炎因子加速動脈硬化。香港2019年健康調查顯示,肥胖中年族群中約40%存在異常鈣化評分。
- 長期處於高壓力環境者:持續壓力會導致皮質醇升高與交感神經亢進,間接促進血管炎症。需合併其他風險因素(如合併上述任一項)才建議檢查。
如何解讀心臟CT鈣化評分結果?
鈣化評分結果通常分為四個臨床意義顯著的等級,其分界與建議策略如下:
| Agatston分數 | 風險等級 | 臨床意義 | 建議行動 |
|---|---|---|---|
| 0 | 極低風險 | 冠狀動脈無明顯鈣化,未來10年心血管事件風險 | 維持健康生活型態,每3-5年複查 |
| 1-100 | 輕度風險 | 存在早期斑塊,風險為同齡層平均水準 | 強化飲食控制與運動,考慮控制血壓/血脂 |
| 101-400 | 中度風險 | 明確動脈粥樣硬化,風險為平均值的2-4倍 | 需開始藥物治療(如他汀類),每1-2年追蹤 |
| >400 | 高度風險 | 廣泛鈣化斑塊,風險為平均值的5-10倍 | 積極藥物治療+心臟科專科跟進,考慮進階檢查 |
心臟CT鈣化評分的局限性與注意事項
儘管鈣化評分極具價值,但仍存在若干局限性需謹慎看待:
- 偽陰性與偽陽性問題:評分為零並不絕對排除心血管風險。約5-10%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實鈣化評分為零,因其病變可能來自未鈣化的「軟斑塊」(易破裂導致血栓)。反之,高評分也不等同立即危險——高齡者的鈣化可能是穩定斑塊,反而較不易破裂。因此結果需與臨床症狀和其他檢查綜合判斷。
- 輻射暴露風險:一次心臟ct掃描的輻射劑量約為1-2毫西弗(mSv),相當於自然背景輻射半年的暴露量。雖遠低於致癌閾值(100mSv),但對年輕族群仍應審慎評估利弊。現代儀器透過電調製、迭代重建技術已能將劑量降至0.5mSv以下(相當於一次胸部X光的2倍)。
-
適用人群限制:以下族群不建議常規進行:
- 已確診冠心病或曾接受支架/繞道手術者(治療決策不依賴此評分)
- 30歲以下低風險族群(鈣化檢出率
- 懷孕或可能懷孕的婦女
- 嚴重心律不整或無法屏氣者(影響影像品質)










